11月7日上午,作为首届“一带一路”科技交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,信息时代科研范式变革校长圆桌会议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。来自阿曼、塞尔维亚、埃塞俄比亚、蒙古、摩洛哥、南非、马来西亚、澳大利亚等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高校校长代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香港大学等国内高校校长、师生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。
会议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、kaiyun开云平台承办。塞尔维亚科学、技术发展和创新部国务秘书米罗斯拉夫·特拉亚诺维奇,重庆市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卢红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kaiyun开云平台校长王树新出席会议并致辞。阿曼高等教育、科学研究和创新部部长拉赫玛·易卜拉欣·马赫鲁奇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出席会议。
高校如何打破学科壁垒,促进传统学科与信息学科、基础学科及新兴学科交叉融合,主动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大局?与会嘉宾围绕“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”“新科研范式下的国际交流合作”两大主题,共同探讨“一带一路”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思路,共同勾勒“一带一路”高校合作的生动图谱。
教育系统要让年轻人做好准备
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
“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在合作时,汇集不同的观点、知识和专业技能,会激发创新并加速科学进步。”摩洛哥穆罕默德一世大学校长亚辛·扎格洛尔提出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加强国际研发交流与合作,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。
亚辛·扎格洛尔认为,共建国家的合作,能够推动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,促进全球科学界的包容性和公平性,使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能够获得更为先进的设施、技术和专业知识,从而更有效地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。他建议,可以通过构建联合研究方案等方式,实现知识、资源和人才的跨境流动。
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将朝什么方向发展?大学将何去何从?“我们要洞察未来、把握未来,唤醒我们的学生。”黑山下戈理察大学校长维斯林·乌克提克认为,要通过教育系统让年轻人做好准备,以此来应对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。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将给教育系统带来从死记硬背到专心研究、从专家教育到自由教育的重大转变。
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引领下,科研范式的时代变革?韩杰才认为,从力量组织上看,要探索突破学科边界的“大师+团队”交叉合作,打造一大批以战略科学家领衔的有组织科研团队;从平台支撑上看,要建设支撑共建共享的“大科学工程”平台集群,集聚全球“大脑”为攻破复杂巨系统问题合纵连横。而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将为实现以上两方面突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。
“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,我们不仅要讨论未来科学发展,也要考虑在治理方面达成共识。”拉赫玛·易卜拉欣·马赫鲁奇提出,人类不应该牺牲隐私权等权益来获取经济利益,各国要重视相关政策制定,以推动人工智能管控治理。
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
深化新科研范式下国际交流合作
“孤立不是新科研范式转换下的最好选择。”蒙古科技大学校长那木楠·托木普列布建议,共建国家各高校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范式转换:创建集体行动项目院校网络;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打造和展示转型领导力;创建和使用数字化平台协调集体行动。
“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共同加速科技进步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,而新时代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挑战,对探索‘一带一路’双边和多边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提出了新要求。”贾振元建议,面向未来,高校要牵头构建人才、项目、平台等方面全方位、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。
“当前,全球化时代科研范式持续变革,研究主体从个体到协作,组织模式从小作坊到大团队,研究领域从学科单一走向交叉融合,地域界限从传统封闭到开放共享,驱动因素从实验、计算、理论走向大数据,科研范式变革亟须高水平国际合作。”龙腾阐述了国际合作赋能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,建议从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、打造国际化科研平台等方面着手,促进合作与创新、知识共享、人才培养,解决共同挑战,推动可持续发展。
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李楠表示,新科研范式下,国际交流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,最重要的是要持续推动全球大学间信息、知识和资源的共享,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,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与路径。
【声音】
“在‘一带一路’倡议下,加强国际研发交流与合作,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。”
——摩洛哥穆罕默德一世大学校长亚辛·扎格洛尔
“新时代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挑战,对探索‘一带一路’双边和多边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提出了新要求。”
——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
“要持续推动全球大学间信息、知识和资源的共享,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,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与路径。”
——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李楠
来源:重庆日报